12個家庭同住「蝸居」,結伴變老,死後還要葬一起,新奇養老方式引熱議,網友:極度舒適

臣臣 2021/09/10 檢舉 我要評論

你是否也曾經憧憬過,和好朋友們都住在一棟樓裡,做街坊鄰里,像大學宿舍一樣開了門喊一嗓子,最熟悉的人就能都出現在身邊。有這樣一群生活在臺灣的中年人他們真的這麼做了,世間最幸福的事大概就是和最好的朋友最愛的人賴在一起慢慢變老吧,于是他們為自己即將到來的老年生活做了精心的策劃。

然而他們並非是用攢錢的方式籌備養老生活,而是打算老朋友們都聚在一起抱團取暖,人到老年難免會感到孤獨,如果有一大群好朋友聚在一起做喜歡的事那真實再好不過了,具體來說就是聚集了12個家庭,一起組成「養老俱樂部」,他們約定住在一起,一起變老,甚至準備死後都要葬在一起。

你也許會問:50歲就操心這麼多,是不是太遠了點?答案是:不遠。這個「一起變老」俱樂部的發起者李偉文是這麼解釋的:50歲是生命的下半場,我自己有一個很重要的生命的概念,所有的事情,只要預先想到,其實是可以實現得了的。實現理想並不是那麼困難,可是預先去做準備,是很重要的!

事實上,這是當某一天,李偉文和他的朋友們一起共聚旅行之際,突然靈光一現的產物,卻一下子擊中了大家的心。大家都覺得,是一個再好不過的想法,于是,想法就變成了現實……在臺灣,提起李偉文,是一個許多人都很熟悉的名字,他是牙醫、是自然保護組織的創始人,也是寫過許多文章、出過許多書的專欄作家,還是廣播節目主持人。

1961年生于臺北的李偉文,畢業于中山醫學院牙醫系,他是一個相當另類的牙醫,他的牙科診所被他打造成了一個社區圖書館。他每天相當于在圖書館裡給人治牙,因為他酷愛讀書,也希望前來治牙的人能夠跟他一樣,接受書籍的薰陶,以家中書櫃為背景,而且他不像一般醫師總是被工作塞滿,他的診所採取預約制,一天約診不超過10人。因為除了治牙這份工作,他還有許多事想要去做,他也特別喜歡跟朋友在一起做大家感興趣的事情。

「一生玩不夠」是李偉文的座右銘年輕時的李偉文,一生玩不夠,一生認真地玩,喜歡讀書、看電影的李偉文,先後成立了讀書會、電影欣賞會,在朋友提供的家中場地裡,他和朋友們一個月一次相聚在一起看一次電影,或者分享閱讀帶來的收穫,這也讓他感覺到志趣相投的朋友的魅力,他的生活中絕少所謂的酒肉朋友。

李偉文認為,在人生的快樂存摺中,錢不需要太多,「朋友」才是豐富生活的泉源。

2012年開始,夏瓣生開始實施「蝸行臺灣」構想,他們想象蝸牛一樣慢慢地走,以徒步方式,「走進」臺灣的風景之中,而不像旅行團往往只是走馬看花的「路過」。李偉文計畫用五六年的時間,將臺灣環行一遍。一次台南蝸行給參加的成員留下了驚豔的印象,台南的美食、巷弄文化與藝術人文氣氛,令人流連忘返,與臺北、高雄這樣的城市相比,節奏緩慢的台南,是一個宜居的地方,于是,有人提議:「大家乾脆到台南蓋一棟退休後一起住的房子吧!」

沒想到真的有許多人回應,大家開始認真起來,一起去看地,還走訪臺灣的養生村與老人住宅,最後,他們決定在台南買一塊空地,準備自建一棟老人公寓作為蝸居基地!李偉文說:「他們選擇在城市,而不是農村是更為現實的選擇,因為到了七八十歲後,大家不會有體力種田。此外,也要考慮交通、醫療資源及其他生活便利性,台南是個理想的聚居之地,最重要的是整棟公寓,住的都是自己的朋友!」

一共12個家庭決定參與進來,他們都是李偉文的知交老友,大多50歲上下,他們給預備建設的公寓取名「蝸居」,決定一起實踐老年的理想生活!李偉文說:「一群老人在一起,有共同的回憶很重要,他曾看過很多人事業成功,拚上全部時間,老時卻很寂寞。他希望老了後能跟有共同記憶的老朋友一起消磨時間。

「和情侶、和家人在一起,不做任何事情,本身就有意義。」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