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歲老人為孩子治病欠債幾十萬,「豁出老臉」創業還清債務,從農村女人到事業有成,如今年入千萬

臣臣 2021/09/29 檢舉 我要評論

有大陸這麼一個老人,今年67歲,小兒子患肌肉萎縮症,為給他治病,她已經欠下幾十萬。

去年,一個重要契機的出現,使她很快月入過萬,兩個月內還清債務。

如今,她已經年收入1800萬元(約7700萬新臺幣),帶著全村百姓脫貧致富。

她就是潘啟翠,人稱「潘姥姥」。

潘啟翠生有兩個兒子,這原本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

可當小兒子出生後,潘啟翠覺得有些不太對勁,六七歲正是小孩愛動好玩的年紀,可小兒子卻不會走路。

潘啟翠教他如何拿筷子,自己穿衣服,可小兒子就是學不會,今天教明天忘。

更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小兒子的肌肉一天比一天少,無論吃了多少,他整個人看起來還是瘦瘦的。

鄰居來串門,看到小兒子這樣,隨口一說,「這瘦得太不正常了,該帶他去醫院看看吧。」

潘啟翠這才咬咬牙,背著兒子上縣城的醫院看,這一查可把潘啟翠嚇壞了。

小兒子被確診患肌肉萎縮,很難好起來,只能吃藥緩解痛苦。

對于窮人來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就是窮病,沒有錢,就算是可治之症,也沒轍。

潘啟翠和丈夫一起,一邊打工一邊背著小兒子四處求醫,可各種偏方都試過了,小兒子就是不見好轉。

看著小兒子的肌肉逐漸消失,慢慢縮成一團,潘啟翠天天以淚洗面。

不僅病情加重,常年為小兒子治病,一家已經欠下了很多錢。

為了還債,潘啟翠和丈夫一起出門打工,潘啟翠原先在一家餐廳找了份工作,在廚房幫廚、洗碗。

這對常年幹活的潘啟翠來說,根本不在話下,可一天幾乎有18個小時,雙手都是泡在洗潔精水裡,久而久之,手上長滿了凍瘡。

最讓潘啟翠接受不了的是,每天起早貪黑洗碗,到手的工資卻一個月比一個月少,餐廳老闆常常克扣工資。

幹了半年,潘啟翠又到紡織廠做女工,這種活雖然辛苦,但做得多錢就多,潘啟翠已經很滿意了。

就這樣,潘啟翠一邊打工一邊還債,對自己特別摳,一件外套穿了幾年都不捨得換,工廠姐妹從沒見過她換過新鞋。

每次潘啟翠領到工資,一半拿去還債,一半寄回老家,給小兒子買藥,還要想盡辦法給大兒子攢學費。

潘啟翠跟丈夫出去打工,把小兒子暫放在親戚家照顧,親戚嘴上說著「都是一家人」,實際上也是滿肚子怨氣。

他們可不想被一個殘障人賴上,小兒子在他們家,由于行動不方便,經常不小心打翻飯菜,打碎茶几,親戚氣得不行。

有一天,小兒子上廁所,不小心尿在了褲子上,前幾個小時剛幫他換的褲子,這又得換下來了。

親戚打了個電話給潘啟翠,將這段時間所受的委屈全都告訴了她。

潘啟翠權衡輕重,最後還是收拾東西,辭掉了工作,回到安徽老家照顧兒子。

回到老家,潘啟翠的生活非常簡單,白天種田,摘板栗,安排小兒子一日三餐,晚上忙完家務活,還要給小兒子按按摩。

雖然能貼身照顧小兒子了,但每天基本無收入,小兒子的藥又不能停,全靠丈夫的工資撐著,這讓潘啟翠又犯愁了。

權衡了半天,最後潘啟翠做了個重大的決定,帶著小兒子一塊到大城市工作。

然而,小兒子的病情再次出現了新的情況。

在陌生的城市,人生地不熟,文化水準不高,潘啟翠只能回歸老本行,到餐廳幫忙。

然而大城市的餐廳與小飯館不同,更加注重外觀造型。

一道菜擺盤是否精緻,決定了它的價格;點心更需要新花樣,需要超高顏值,才能吸引顧客。

平時工作不忙時,潘啟翠就蹲在後廚,看主廚做菜,琢磨他製作點心、糕點的技巧。

她當時心想,學點新東西回去,給兒子做,接觸新的東西,也許還能刺激一下他的肌肉。

潘啟翠怎麼都沒想到,正是這次學習,打開了她新的致富大門,讓她兩個月內還清債務,成功脫貧。

2019年底,潘啟翠帶著小兒子回家過年,過完年後何去何從,她也不知道。

因為,早在回家之前,潘啟翠發現,可能是天天跟著她奔波,小兒子的病情加重,想帶他去醫院看看,大城市的醫院收費貴,單是掛號費,潘啟翠就無力支付。

無奈,潘啟翠只好帶著小兒子回到老家,帶他到診所看醫生,醫生說小兒子的身體素質不適合到處奔波。

潘啟翠只好把工作辭了,再次待在老家,一邊種地做農活,一邊照顧小兒子。

後來,潘啟翠更加沒地方可去了,大兒子也宅在家辦公。

大兒子在一家公司做新媒體運營,這次回家他給潘啟翠買了一部智慧型手機。

潘啟翠閑著無聊的時候,就刷起了小視訊,第一次接觸到這種新鮮玩意,潘啟翠一下子就迷上了。

旁邊的大兒子一看,調侃道:「要不,我也給你拍一個吧。」

在家人的攛掇下,潘啟翠同意了,她的視訊內容以她擅長的為主,就是做美食。

剛開始團隊很簡單,就大兒子和潘啟翠兩個人,大兒子負責前期籌備、策劃,後期剪輯,潘啟翠只出鏡。

2020年3月,潘啟翠第一條視訊發佈,她坐在綠水青山面前做著小蒜炒蛋,但點擊量不到10個。

潘啟翠第一次面對鏡頭,她無法自然地表現,講臺詞也像在念稿,有時候念著念著就忘詞了,大兒子只好叫停,重新拍攝。

雞蛋連續打了好幾次,一模一樣的臺詞連續說了好幾遍,最初的新鮮感一點一點被磨光,潘啟翠在耗了一個月後,罷工不幹了。

潘啟翠又閑了下來,她又窩在家裡,刷小視訊,越刷她越不甘心,她覺得,這些視訊自己也能拍,為啥效果就不太好。

潘啟翠打開自己錄的視訊,反反復複地看,也跟村裡大媽們一起討論,看看問題出在哪裡。

那頭,大兒子也在竭盡全力地尋找問題,他第一次看到母親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就算不能盈利,也要滿足一下母親的「虛榮心」。

最後,大兒子流覽了多個同行作品後,他發現了一個通用的流量密碼。

由此,潘啟翠開啟了月入過萬,甚至年入千萬的大門。

大兒子發現,如今要想獲得高關注度,必須有自己的品牌,也就是人設。

他按照母親的性格,以及她擅長的東西,量身給她打造了一個IP「潘姥姥」,以小外孫和潘姥姥的鬥嘴日常為開頭,引入潘啟翠做美食。

這樣,既能讓潘啟翠發揮自己的長處,也能讓整個視訊充滿煙火氣。

于是,就有了這樣的場景:

小外孫調侃姥姥不會做年輕人愛喝的奶茶,姥姥不服輸,一邊拔茶葉,一邊「下戰書」:姥姥今天非給你上一課。

視訊裡的潘姥姥,既會用樹葉做果凍,還會用各種水果做果茶。

慢慢地,潘啟翠的視訊點擊量越來越多,粉絲每日逐增,僅用兩個月,潘啟翠已經有了100萬粉絲。

第三個月,粉絲直奔600萬,潘啟翠的帳號也得到了認可。

截止今年9月,潘姥姥已經接了111單品牌合作,如果按照最低報價來算,潘姥姥已經賺到了上千萬。

拍視訊有了收入,遠在外地打工的外孫女也辭職回家,加入潘啟翠的團隊,跟潘啟翠一起出鏡。

有了外孫女的加入,視訊播放量常常突破百萬,姥姥做美食,孫女品嘗,這搭配非常和諧。

潘啟翠還清了債務,還把老家的舊房子翻新了一下,生活越過越滋潤。

除了潘啟翠,村裡還有很多窮苦人家,沒有工作,一輩子只能面朝黃土。

潘啟翠與大兒子一商量,決定與村裡的農民合作,向他們收購農產品,通過視訊的形式推銷出去。

在潘啟翠的帶領下,村裡的人不僅解決了一年四季農產品滯銷的問題,還小賺了一筆。

村民們雖然沒有像潘啟翠那樣搖身一變成富豪,但每個人至少都實現了過好日子的夢想。

現在,潘啟翠的帳號粉絲依舊在不斷增加,很難想象,這是一個年過六十的老太太做出的成績。

臨近中秋時,潘啟翠做了四款小孩子愛吃的小零食,視訊一發佈,4小時內獲贊突破10萬。

許多人在底下評論,潘姥姥的視訊彌補了他們無法回家過中秋的遺憾,線上雲過中秋。

潘啟翠的成功,或許只是剛好碰上好時候,但不可否認的是,潘啟翠「豁出老臉」的勇氣更讓人佩服。

正如《老人與海》裡與大魚奮戰幾天幾夜的老人所說的:

「我已經上了年紀,不能拿棍子把鯊魚給打死。但是,只要我有漿,有舵把,我一定要想辦法去揍死他們。」

只要還有武器,就絕不可能投降。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